觀乎彭導演,對於角色要爆粗,有情意結。他認為要角色,避開講粗口,會有損角色的真實性。因為現實中,很多人正在說粗言穢語。
曾經在“散沫香戲︰從「春嬌與志明」,想想爆粗、不爆粗?”,談過在電影中爆粗的看法。在此,又想多談一些。
粗口是什麼東西?大家有某程度上的認知,不用多說。對爆粗接受不接?喜歡不喜歡?取決於個人選擇。
筆者以為講粗口,好比穿衣服。很多時候,都要看你“Car唔Carry到件杉”,正統一點表達,即是“能否與閣下配合襯絶”。
彭導演喜歡給對白,配上大量粗口。筆者總覺不是味兒,皆因感到它在該片,是不必要的。正如「粗口」的本身,對表達意思的完整性是多餘的。
讓角色「加粗」,才能使真實感更強?
香港的電影文化,一路承傳下去,對粗口,都是惜言如金。多年來,看慣了,聽順了。於我而言,並無不安。具爭議性的角色,例如黑社會人物,不講粗口是沒問題的。
觀眾感不感受到一個黑社會角色,全憑演員的演技,不是爆粗又爆粗。
倘若要將這類表面的功夫,挑剔一下。「無間道」裡的劉徳華,樣子正派,就可以被評為不似黑社會中人,不合格了。
接觸過黑社會人物的,有幾人?電影的世界,都是虛擬。反正都是炮製另一個世界觀,只要令觀眾投入你的世界,反正他信了,便可以。不必過度追求真相。否則,看新聞記錄片罷了。
況且,作為一個廣東話的使用者,慣於口用口語。手、眼用書面語。如剛剛所寫,無論是說“Car唔Carry到件杉”或是“能否與閣下配合襯絶”,大家也可變調理解。所以,角色的對白,俗與不俗,也能接收清楚。
彭導演近年很喜歡衝「禁」,拍「維多利亞一號」,挑戰觀眾的血腥承受力。禁煙後,製作「志明與春嬌」。
在作品裡「加粗」,也可能只是想衝禁的慾望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