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5月17日 星期二

用耳吃東西

原來活到八十九歲的清代乾隆帝,有一套「乾隆養生訣」,是主張「十常四勿」。即是勸人十樣常做,四樣不要做。其中四勿之一的「食勿言」,是都市人知易行難的一個考驗。

在進餐時高談闊論,可以說是很多人的社交習慣。每當有人跟你說︰「喂!出來吃好東西啦!」其實,可能吃東西其次,「吹水」、「散沬」,「交談」才是重要。

漸漸地,每道菜都似乎會發出聲音。

所謂「色香味俱全」,它當然是形容非常值得誇讚的美食。「色」,即是菜色的外觀,賣相,是眼睛的視覺。「香」是嗅覺的享受。「味」,是由口中的味蕾傳來的好評。「眼耳口鼻」,獨留下,管聽覺的耳朵不顧。 

猜想是因為有人覺得欠了那雙耳朵,所以他們盡心盡力,為每道菜度身訂造地加上了耳語。舉例說,「泡製這道意大利菜的厨師是來自意大利的。」、「這道菜式是源自皇室貴族。」、「這塊牛肉是經過十八個程序精製的。」…。

這一堆一堆的耳語,每天都在眾多的電視節目、雜誌、網路、報紙上,循環不息地各自精彩表述。那些耳語不但動聽,還有召喚能力。多如繁星數般的人,都會受到感召。不論要等候很長的時間,或是需要付出很貴的金錢,也要到此一嚐。

筆者也是其中之一。

可惜,總不能每次也盡興而回。為什麼…?

始終都是回到「色香味俱全」這句話上。欣賞美食,還是相信以色、香、味作為評論的重點。當中的菜餚故事,只是錦上添花。再想一想,做菜是要看厨子的技巧,當地人不是就可以做出較佳的地道菜。口味也是非常個人主義的,即是貢品也未必是–「my cup of tea」。

最近,一個電視節目,催使我反省一下,而走回到這個嚐味的基本步。

這個週日播出的節目,邀請一班嘉賓,先品嚐三道不同售價的同一珍品。比如說,魚子醬。然後再選出最貴的。嘉賓中,都是憑感覺去猜測。心理上,好味便是最貴的。當然,結果往往不是如他所料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