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2月1日 星期二

究竟食緊乜?

上一篇「往事‧可能‧回味」,回憶起一段兒時的食趣。小時候,總覺得食碗仔翅跟吃魚翅湯,是沒有區別的。誤以為碗仔翅,是真的有翅在碗裡,毫不察覺那些是粉絲和豬肉絲。

想一想,原來這些誤導食客的美食,也有不少。好一些,我最近才知道,自己放進口裡的是乜東東?

我認為最經典例子,是把外邊的地名加在本地的菜餚前,使其被誤當作外地傳入的。不用多說,閣下已經估到,它們就是︰星洲炒米、楊洲炒飯、海南雞飯、墨西哥包、瑞士雞翼等等。很聰明啊!一點小把戲,就把本地的茶餐廳,邁向國際,早早全球化了。 

最近我已經覺得有點悶了,於是對別人說︰「其實不是地名,是人名。海南雞飯,是一個姓「海」、叫阿「南」的人發明的,所以叫海南雞飯。墨西哥包是墨子的後人製造,已有幾百年歷史。」

波羅包跟碗仔翅一樣。有波羅之名,無菠蘿之實。波羅包外層表面的脆皮,一般只由砂糖、雞蛋、麵粉與豬油烘製而成,並無波羅。少年時,誤會它是比較清淡的包,因為相信裡頭有波羅。誰知它是熱量、脂肪與膽固醇含量較高,曾被香港專家定為「十大不良零食」。

金錢雞是舊式燒臘店必備的燒味食品。絶對不是雞。而是用豬肝、肥豬肉和豬肉瘦疊在一起燒成的,頂層會有一片薑來辟腥。無論在材料上、外形上,也不明白何以被稱作金錢雞。幾年前,家父想吃一次傳統菜餚,命我去一間舊式菜館預定,菜單上,有金錢雞、炸子雞…。我便自作聰明地說︰「沒需要吃這麼多雞吧!」
那時候,我不知玄機,才會這樣說。

牛雜、牛腩是香港的特色美味。吃了它們很多年,當然認得出牛肚、牛肺、牛腩是什麼模樣。可是最近閱讀過一份資料,才恍然大悟,原來自己所吃的,不是自己所想的部份。食牛肚並非食牛的腹部,牛腩才是。牛肚本身是牛胃的部份。牛胃有四個室,分別為廇胃、網胃、重瓣胃和皺胃。牛肚分草肚和金錢肚,分別用廇胃、網胃所製成。牛百頁,我一直都不知道是什麼。原來也是牛胃,它是重瓣胃裡面的多重瓣膜。幸好食牛雜,的確是吃牛的內臟,否則,我就給嚇呆了。

想遠一點,這種名不符實的美食名。並非香港獨有的。台灣也有,例如︰青蛙下蛋、珍珠奶茶等…。


大家是否曾經像我一樣傻?如果有,願意跟我一齊分享嗎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