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真的,「食得」,只是食福的根本,還須要懂吃、識食。潮流文化趨使我們,把識食之能,建基在美食的價值、餐廳的星級、菜式的故事。筆者認為有參考性,但都是客觀的。懂吃,是味蕾的本領。有高度敏感的味蕾,才嘗到真味。
歸咎於平時粗心大意,又天生易長舌苔,再加上愛喝熱騰騰的飲料,傷了舌頭,味蕾開始麻木。致使剛過去的中秋,自助燒烤之時,弄錯了豬脾是羊脾。
難分豬、牛、羊、雞,豈可自居「黃金之舌」呢?依筆者觀察,這狀況,並非本人獨憔悴。
要真真正正享受食福,配合當時的氛圍也非常重要。氛圍很玄,在大排檔或街頭吃腸粉比在西餐廳滋味;在西餐廰「据扒」,才可使可口的肉汁,發揮至淋漓盡致。
共餐的對象亦很重要。與心儀對象一起進餐,不用多說啦,皆因「醉翁之意不在酒」,食什麼也好好味。其實,能與口味雙投,性情雙近,又有飲食修養的人共嘗一頓餐,總能增添分甘同味的樂趣。
筆者遇上一些經歷,實在難受。餐桌上,一位扮作食評家的老兄,不斷在同桌的人耳邊,無理地批評批評每道菜。畢竟共餐者,都覺得桌上的菜式不錯,所以都給煩擾到興致盡消。還加上,老兄意猶未盡,動輒就無故地投訴餐廳職員,促使他們也心情大壞,服務質素下滑。共餐之友,包括筆者,羞慚得只想快快結帳走人。
不經不覺地想到這裡,才醒覺食福,是不簡單的。儘管每天都吃,自覺饞嘴有餘,而食福不足。今後,需要花點心思,用心感受味覺的藝術,好讓上天賜予的味蕾發揮一下,增添生活的趣味。
可以的話,容我把當中的趣味,化成文字,跟大家分享。
對呀對呀,共餐的對象真的很重要,遇著一些什麼也不吃或是開百齋主真是非常無趣.遇上同樣為食的人才能開懷大嚼!
回覆刪除[版主回覆09/29/2011 00:06:00]原來能有安樂茶飯,真是一種福氣。不是所有人,都能衣食豐足。希望百「彈」齋主們,積多些口德。否則,口福可能會受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