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學大師梁實秋曾撰文指出︰「人吃,是為了活著;人活著,不是為了吃。」只是,「…上天生人,…舌上還有無數的味蕾,教人焉得不饞?」
梁大師似是受命於天,將饞嘴昇華了。非單單是人欲,也有天理。
能使饞嘴,再發展成為近於藝術的趣味,就享有食福。
筆者以為饞嘴不難,要達至食福,卻不易。
俗語有云︰「食得是福」。要「食得」,就要愛吃、敢吃、能吃。似是簡單,試想想,非平凡事?
筆者正是半個「食得」,半個「食不得」。人人愛吃,少不了我。自己生性好奇,對於創新古怪,聞所未聞的菜式,那顆諸事欲試的心,總能壓倒那份未知的焦慮,一口又一口把新派菜吃光。敢吃,無難度。
不能吃,折了食福。能夠買,才能吃,我買不起山珍海味;能夠找,才可以食,我要揾食(上班),沒時間找。近年的黑心食物,豈能吃?胖胖的我,又不能吃得太多。贊同命理師蘇民峰一句︰「胖子,其實是沒有食福。為了健康,不能多吃一點,也不是每樣美食皆可吃。」還好,自己對食物,不會高度敏感。暫時只知有兩樣有不良反應。是什麼?嘿嘿…秘…密。
若能「食得」,就是有食福的人嗎?
待續…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